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“老人家,您又捐款来啦!”6月21日下午3时,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吉安县城南营业所里来了一位老客户,他手拿一叠现金,步履蹒跚地走到自助服务台,小心翼翼抽出一张汇款单认真填写,收款人一栏写着:中华慈善总会,金额:1000元。原来,他是给中华慈善总会汇款来的。
坚持捐款三十年
老人名叫唐瑛,今年93岁,吉安县人,曾在安福县农业银行任职,现已退休在家。
说起唐瑛,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吉安县城南营业所的员工无人不晓。
“每年都能见到五六次,都是来捐款的,不是给红十字会,就是给中华慈善总会,而且每次金额不下1000元。”该营业所胡所长说,唐瑛是她见过最有爱心的老人,从80年代就开始捐款,一直坚持到现在,已经三十多年了。
胡所长回忆道,她第一次受理唐瑛的汇款单是在1988年。当时唐瑛拿出100元要求汇给红十字会,这让她觉得很惊讶,要知道100元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很大一笔钱。于是,胡所长当场就问他:“怎么捐这么多钱?”谁知唐瑛的回答更让她不可思议:“我每年都会捐这么多啊。”
善款累计十万元
每年都捐钱,这是真的吗?6月24日,记者前往唐瑛的住处采访。见到唐瑛时,他正在小区门卫处看报,年过九旬的他,衣着朴素,耳聪目明。看见记者到来,唐瑛显得很不好意思,一再拒绝采访,经记者反复解释才打消了顾虑。
唐瑛坦承,自己的确从退休起每年都在捐钱,平均一年捐七八次,金额有多有少。“80年代工资不高,每年就捐几百元。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,捐款就逐渐增加到了几千元。”唐瑛说,多的时候他一次性捐出去3000元,那是在2008年汶川“5·12”大地震的时候,看到那么多同胞流离失所,他很同情,于是决定多捐一点。此外,青海玉树地震的时候,唐瑛老人也捐了2000元。
从80年代捐款到现在,唐瑛老人具体捐了多少钱,他自己也记不清了,只知道自己房间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汇款回执单,200的、500的、1000的、3000的,粗略估算一下总金额也不在十万元以下。
捐款只是平常事
是什么促使一位九旬老人坚持捐款三十多年呢?唐瑛告诉记者,他自己就是穷苦人出生,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,吃了上顿没下顿,那个时候很期盼能有好心人来帮一把。由于切身经历了贫困之苦,唐瑛每次看到置身水深火热的人们,就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头,同情心油然而起。所以,退休后唐瑛决定把退休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捐给穷苦人们。“我的工资是国家给我的,拿出一部分来回报社会也是应该的。”唐瑛说,他捐款不是为了出名,而是为了自己心安。
小区的门卫也告诉记者,唐瑛老 人平时特别喜欢看报、看电视,以此了解国家动态,哪里有需要,他的钱就捐到哪里去。采访到最后,记者提出给唐瑛老人拍一张照,被断然拒绝了,“捐款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,不足以广而告之!”唐瑛摇摇手说。但是,记者还是趁他看报不注意的时候留下他的侧影。